首頁 > 路橋資訊 > 正文
藍縷開疆20萬民工搶出樂西公路
2015-06-19 
        抗日戰(zhàn)爭期間,連接樂山至西昌,綿延525公里的樂西公路,串起四川通往緬甸國際公路的惟一通道。鮮為人知的是,這條“抗戰(zhàn)公路”在長達一年半的搶修中,20余萬各族民工付出了死亡4000余人的沉重代價。

        雅安漢源與樂山金口河交界處,海拔2800米的蓑衣嶺常年處在冰冷雨霧的籠罩中。盛夏6月,記者從漢源前往蓑衣嶺,盡管陽光耀眼,但在凜冽寒風中站立不到5分鐘,便凍得直跺雙腳。75年前,漢、彝等各族同胞超過20萬人,克服惡劣氣候、險峻山勢以及設備原始等困難,搶出這條名副其實的“抗戰(zhàn)公路”。

        A連接國際通道,搶修新路勢在必行

        樂山至西昌,所經之處大多是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為何會在這兩地之間修筑一條公路?《樂西公路》一書編輯羅明剛介紹,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大舉進攻,廣州和武漢相繼淪陷,1938年底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然而,重慶與外界的聯(lián)系相當脆弱:當時的粵港交通已遭日軍封鎖,貫穿南北的平漢鐵路、粵漢鐵路中斷,通往國外必須借助滇緬公路。1938年9月,國民政府在重慶召開全國公路水道交通會議,制定了配合戰(zhàn)局的兩年公路實施計劃,其中樂西公路成為構成川滇西路、連接國際通道干線之一?!按ǖ嶂g的公路交通,原來可以從重慶走川黔公路至貴陽而達昆明,但這條路繞道千里?!绷_明剛還發(fā)現(xiàn),謀修樂西公路還有多重考量:上世紀30年代,攀西富藏的礦產資源引起政、經、學界的高度重視,長期抗戰(zhàn)需要資源支撐。此外,國民黨也早已準備一旦重慶淪陷,西昌便是第二陪都。

        1939年5月,樂西公路開始路勘。1940年4月,樂西公路全線展開施工。當年,公路工程技術精英云集四川。記者在樂山市“樂西公路陳列室”看到,樂西公路副總工程師張佐周是北洋大學土木系高材生,曾經參與了滇緬公路的修筑。他在主動請纓參與樂西公路修建時說:我不會打仗,但我會修路。

        當年,參與修路的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很多都系出“名門”。巖窩溝第一總段長陳孚華,是留美土地力學碩士;巖窩溝第二石工大隊長李溫平,在美國密西根等大學攻讀過碩士、博士……

        B

        平均每修一公里,死亡8個人

        修筑這條525公里長的公路,平均每修一公里,就死掉8個人,創(chuàng)下世界筑路史上的死亡之最。

        記者重走樂西公路,行至海拔2000米的巖窩溝路段,發(fā)現(xiàn)公路呈“V”字形狀,一邊是懸崖,一邊是深淵。俯瞰溝底,深邃黝黑。石塊下落,數(shù)秒才聞回聲。當年曾參與過樂西公路修建的91歲老人劉成志告訴記者:“當年僅巖窩溝這一段6公里的路,就死了120多人?!?br />
        劉成志回憶,要在懸崖上挖出一條路,只能從懸崖頂上吊人下去施工?!澳菚r工地上有不少鐵樁拴著麻繩,一端拴著籮筐,工人就坐在籮筐里被工友放下去打炮眼?!庇捎诋斈晁脦缀醵际橇淤|的黑火藥,有時候炮眼未響,瞎炮卻突然爆炸,或者放炮后上面的工友收繩子不夠快,都會導致施工的民工喪生。而且麻繩突然被巖壁磨斷,山上飛石也容易掉落傷人。由于傷亡過重,“有一陣民工都不敢下崖了1為了鼓勵民工下崖施工,工程方頒出重賞:只要早上下崖,便發(fā)5塊大洋。

        在公路全線最高點、海拔2800米的蓑衣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氣溫常年在攝氏零下10度左右,積雪沒脛。蓑衣嶺段的施工,恰好是1940年10月,其間因凍、并餓,死傷了3000多位民工。

        羅明剛說,由于政府要求年底前必須打通該路段,蓑衣嶺上搭了200多間臨時工棚?!肮づ镉蒙介g竹苗搭建,既不遮風又不避雨。民工大多來自成都平原,帶的衣被薄少,有的還沒草鞋只能光腳務工。風雨相催的嚴寒再加上不足果腹的配糧,讓很多人患上了傷寒?!?br />
        在蓑衣嶺上,至今可以看到一塊“藍縷開疆”的巨大石碑。這是1941年底,樂西公路全線通車后,與詹天佑、茅以升并稱為“中國交通工程三杰”的施工總隊長趙祖康親自題寫。

        C

        轉運“駝峰航線”物資,成為運輸大動脈

        1941年底,歷時一年半、長達525公里的樂西公路全線完工并通車。

        羅明剛說,當年,中國抗戰(zhàn)的物資主要從滇緬公路運入。樂西公路通車后,便開始分流通過大量國際物資車輛。1941年8月,滇緬公路因運輸秩序混亂而遭國內外輿論指責,樂西公路由此成為國際物資直通重慶的重要通道之一。

        隨著美國加入太平洋戰(zhàn)爭,并開辟了從印度至中國的著名空運線“駝峰航線”,樂西公路在轉運“駝峰航線”物資的同時,又成為支撐“駝峰航線”的重要公路補給線。羅明剛說,“駝峰航線”要從印度轉飛成都和重慶,要在西昌小廟機場中轉。當時機場繁忙的時候,每天有六七十架飛機起降。而來自境外的抗戰(zhàn)物資,隨著川滇西路(樂西公路和西祥公路)運入的多達3738噸。當中印公路于1945年1月修通以后,樂西公路作為連接陪都重慶的便捷通道,又發(fā)揮了轉運中印公路國際物資運輸通道的作用。在原國民政府組織青年參加遠征軍時,響應號召的西昌青年乘坐幾十輛卡車從樂西公路到成都,再乘機到印度中國遠征基地受訓。抗戰(zhàn)結束以后,南遷樂山、峨眉山等地的故宮文物開始運回重慶。首批啟運的峨眉山處7287箱文物,便由樂西公路運至樂山,再送到重慶……

        羅明剛說,新中國成立后,對樂西公路進行了改擴建,漢源至西昌段改擴建成國道108的一段,漢源至樂山段改擴建成省道306的一段,蓑衣嶺、巖窩溝等路段不再是主要干道。

        劉成志:

        我是修路時的幸運兒

        91歲的劉成志老人佝僂著背,聽力也衰退得厲害。要和他對話,必須在其耳朵邊大喊大叫。不過,說起當年修建樂西公路的情景,老人仍清晰地記得其慘烈。

        劉成志參與修路時才15歲,跟著父親參與的是樂西公路最艱難路段蓑衣嶺、巖窩溝的修筑。工人經常因為修路墜下懸崖,久而久之無人再敢下崖施工,身輕個矮的劉成志便經常被安排坐在籮筐里下崖放炸藥?!芭屡?,怕繩子斷了,和其他工人一樣摔死。”老人顫著嘴唇說,但那是為國家修路,再怕還是要下去。

        劉成志說,當時政府給出的報酬非常少,而且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餓慌了,還要到附近村民家去討飯。當年,他也曾親眼見到晚上被凍死的民工。而他因為有父親照顧,幸運活了下來。

        樂西公路數(shù)據(jù)一覽

        長度:525公里

        修筑時間:一年半

        參與民工:超過20萬人,來自眉山、內江、資陽、雅安等地。

        死亡民工:超過4000人,平均每公里死亡8人

        全線動土850多萬立方米、磐石240多萬立方米,架設橋梁2600米,鋪設路面117萬平方米。

        修建戰(zhàn)時工程四川征用500萬民工

        8年抗戰(zhàn)期間,四川人民積極應征出工,為興建各項戰(zhàn)時工程付出了辛勞血汗。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段渝介紹,四川當年共征用500萬民工,修公路、造輪船、修機場和各種軍事交通工程,支持軍事運輸和軍糧調撥等。水路交通方面開辟了金沙江航線,川滇水道,疏浚了嘉陵江航道,連通川陜航運等。陸路則主要修建了樂西公路、西祥公路、甘川公路、康青公路等。在修筑國際通道的同時,還對成渝、川陜等公路進行了修整。四川人民付出極大代價修筑的抗戰(zhàn)生命線,有力地支援了抗戰(zhàn)物資的輸送,對抗戰(zhàn)的勝利起了積極作用。

        (本文老照片

        由樂山市交通運輸委提供)本報記者吳曉鈴

        作者:吳曉鈴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