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橋連兩岸85萬達城人的生活紐帶
2015-07-24
通川橋資料圖
當
州河自上而下來勢洶洶地將達州城區(qū)一分為二,橋在達州城市發(fā)展的歷史舞臺上,便應運而生。通川橋,作為達城最早的橋,幾經歲月變遷,仍橫跨州河屹立至今,在城市發(fā)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通川橋之后,紅旗大橋、洲河大橋、鳳凰大橋、張家壩大橋相繼建成,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承載著各自的使命,為幾十年達州城市發(fā)展寫就了一段段傳奇故事。
橋,不僅僅連接兩岸,縮短時空距離,更密切了兩岸市民的日常往來。2014年,達州中心城區(qū)建成區(qū)面積達到72平方公里、人口85萬。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壯大和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愈來愈重要。加上廊橋、規(guī)劃建設中的金南大橋等,橋已成為85萬達城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為了他們經濟生活的紐帶,將兩岸市民緊緊串聯(lián)在一起。通川橋
達城橋梁鼻祖
通川橋始建于民國時期,修建之初主要為戰(zhàn)事需要,是達州城區(qū)修建最早的橋。無論從當初的戰(zhàn)略地位,還是如今在達城交通以及經濟生活中所起的關鍵作用,通川橋毫無疑問是達城橋梁的領頭羊。
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之后,上個世紀90年代,通川橋迎來了重生。由于經濟的發(fā)展,往來車輛逐漸增多,載重量逐漸增大,通川老橋已不適應交通的需要,于是將原橋墩全部炸毀,南北坊拆除,原有的通川橋風貌和北橋頭的楹聯(lián)只能留在人們的記憶里了,代之新建而起的是通川新橋。
對于通川橋曾經的風貌,從20歲出頭就開始在州河上擺渡的陳師傅依然記憶深刻,“老橋雖然沒有新橋大,但老橋能勾起我們兒時的回憶。不管老橋新橋,不管怎么修怎么變,不變的是它串起了兩岸人們的思念?!?br />
盡管通川橋經歷多次加固和重建,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和車輛的猛增,如今的通川橋依然顯得不堪重負。每天上班開車穿梭在通川橋上的李先生說:“每天上下班高峰期,車行的速度簡直比人走路還慢,有時候從南外的三岔路口一直堵到市內的達巴路口?!边@也說明通川橋對于達城的重要性。
紅旗大橋
橫跨州河的第二城市通道
通川橋毫無疑問是連接達城的第一城市通道,那么,連接達城西門口與南壩的紅旗大橋無論從資歷,還是修建時間,都堪居第二。修建于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期的紅旗大橋,在建成通車后,曾幾何時一度取代通川橋,成為了出入達城的主要通道。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紅旗大橋與通川橋一起扮演著達城橋梁的“絕代雙驕”,往來兩岸之間,非此即彼。如今,雖然在州河之上架起了大大小小一眾橋梁,但紅旗大橋憑借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依然占據(jù)著達城橋梁的主流核心地位。
然而,殊途同歸,紅旗大橋也免不了通川橋同樣的命運。因其修建年代久遠,加之橋面較窄已滿足不了現(xiàn)在的交通需求,維修加固、交通擁堵都是常事。目前,紅旗大橋正在經歷又一輪的維修加固。
洲河大橋
龍爪塔下的車水馬龍
登上龍爪塔,便可望見一河綠水遠逝,還有行駛在塔下洲河大橋上的車水馬龍。從對岸遠望龍爪塔,山壁陡直、綠樹婆娑、白塔聳立,尤其在晚霞之中,龍爪塔更呈現(xiàn)出一派古風古韻,引人思緒翻飛。洲河大橋便在這里橫跨州河直通南岸的南壩路,也成了目前連接南外與西外唯一的橋梁,是兩地往來最便捷的交通路徑。
家住達州南外的張先生介紹,以前到西外去基本上都是去趕火車的,平時基本上不往西外走。但是,如今西外已逐漸發(fā)展成為達州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外與西外的各種活動往來更加頻繁,南外的市民經常到西外辦事,西外的市民也經常到南外找朋友串門。如今,很多人都是家住南外,上班在西外,每天都穿梭在兩地之間。因此,也形成了洲河大橋上一派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
洲河大橋將南外與西外連成一片,將整個城市的兩大重要板塊緊緊連接在一起,成了市民日常往來的重要通道和紐帶。
鳳凰大橋
兩大城市新區(qū)生活的傳送帶
鳳凰大橋,北枕鳳凰山北麓,橫跨州河,南接三里坪,一橋連兩岸,一橋接兩區(qū)。在2013年的達州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中,北岸為北外濱江休閑生活區(qū),沿州河打造獨具風韻的河居生活;南岸為三
里坪生態(tài)人文社區(qū),借三里坪良好的生態(tài)人文風貌,在城市之中辟一方凈土養(yǎng)身養(yǎng)心。可謂一座橋成了未來兩大城市新區(qū)生活的傳送帶,一分鐘之內即可完成兩種生活模式的即時切換。
鳳凰大橋雖遠離城市鬧市區(qū),但其獨辟蹊徑,使北岸的210國道與南岸的202省道連成一體,在減輕城區(qū)交通壓力的同時也使北外與南外三里坪連成一體,是南外通往北外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在如今達州城市交通道路網中,鳳凰大橋獨具優(yōu)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張家壩大橋
遠離城市喧囂的休閑通道
州河向上,追源朔流,水清魚鮮;城市向北,出入寧靜,風清氣朗。
在達城已建成的幾座橋梁中,張家壩大橋無疑資歷最淺,又遠離城區(qū),獨求一份悠然自得。張家壩大橋所在地,是達城上風上水之地,而它的修建又與城市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據(jù)了解,由于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北外新區(qū)幾年前已延伸至張家壩,獨具慧眼的開發(fā)商在此拿地2600畝并投下巨資,旨在打造達州最大的居住項目江灣城,為城市生活增添一份遠離喧囂的寧靜。
為了滿足江灣城開發(fā)及業(yè)主入住后的交通需要,張家壩大橋應運而生,將北外與張家壩連成一片,組成了北外濱江新區(qū)的副核心帶。張家壩大橋也成了從城市喧囂通往寧靜的重要休閑通道。
廊橋
失敗的水上休閑生活
“廊橋與其說是橋,不如說是一條主題街,但并沒有鮮明的特點,所以后來我放棄了。”曾經在廊橋上開酒吧的創(chuàng)業(yè)者說,廊橋在新建之初曾引起達城轟動,并引來無數(shù)投資客的青睞,當時很多看好水上餐飲娛樂的投資者紛紛擲下重金。
廊橋,橫亙在州河之上,連接老城南門口與南城外灘,是一座純步行橋,橋上兩側為門市,于2008年春節(jié)前正式對市民開放。廊橋正式開放運營后,云集了眾多餐飲、酒吧等休閑類商業(yè),曾經在達城紅極一時。旨在憑借其新興商圈的活力和1.2公里自然山水的傾城魅力,形成一道靚麗的旅游觀光風景線,締造達州城市新的名片。
如今,廊橋上有些門店已幾易其主,有些商家還在繼續(xù)堅守這達城稀有的水上休閑生活。然而,專注達州商業(yè)版塊調查的何先生卻對此并不看好,“就廊橋這么多年的運營情況來看,其商業(yè)模式是失敗的?!彪S著時間的流逝,如今廊橋上一眾商家的生意也并未達到其預期,大多數(shù)商家仍在痛苦的摸索中前行。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羅軒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