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16條“老”隧道借鑒“延東經驗”待修改造
2015-12-26
延安東路隧道的大修結束了。有市民提出這樣的問題:“上海有好多越江隧道,將來也會一一面臨大修,怎么辦?”記者從施工方隧道股份了解到,有關方面正在結合此次在上海“心臟”部位實施的“換心術”進行課題研究,形成系統(tǒng)化隧道維修技術體系,服務于后期工程。
16條隧道待修改造
據了解,目前上海已建成穿越黃浦江、長江和蘇州河等的隧道共20條。到2020年,黃浦江上越江設施的總體規(guī)模將達到99個車道,其中外環(huán)線以內的越江設施中,隧道車道數占70%左右。
目前,4條越江“老”隧道的大修和改造已經完成,其中包括2004年竣工的復興東路隧道。其余16條2000年后竣工貫通的隧道也將陸續(xù)進入待修改造的階段。未來,上海城市隧道工程即將由大規(guī)模建設很快過渡到大面積維養(yǎng)階段,越來越多的隧道工程將面臨大修或改造。目前,我國尚缺乏系統(tǒng)的、成熟的、適用于盾構隧道全斷面快速檢測與監(jiān)測、安全評估預警、修復及系統(tǒng)養(yǎng)護技術。
大修數據系統(tǒng)“保駕”
此次延安東路隧道大修施工方隧道股份路橋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技術人員利用BIM技術建立隧道三維實體模型、施工機具模型,并在施工方案擬定工作面處進行組裝完成虛擬施工模擬,通過虛擬施工可直觀地顯示出傳統(tǒng)二維設計中的“視野盲區(qū)”,預見多作業(yè)面立體交叉施工時的空間“打架”現象。從大修之初開始貫穿始終的3D掃描更為隧道建設建立了數據化健康病歷,為隧道未來運營或大修提供可追溯性資料,從項目的全壽命周期出發(fā),實現設計、施工、運維的數據同步。
相關人士介紹說,本次結合延安東路隧道大修的課題研究,根據隧道施工時的參數和本次大修時的檢測數據分析施工參數在隧道后期沉降、變形、滲水的影響。大修過程中,有關人員比較了南、北線兩條隧道的施工參數和檢測數據,分析不同的盾構設備、同步注漿方式及注漿工藝、井接頭方式對隧道沉降、變形、滲水的影響。
最后,課題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數據存儲系統(tǒng),可以讓用戶在電腦上、手機上或iPad上做到數據的存儲、查詢和下載。數據存儲系統(tǒng)包括項目基礎數據,如施工圖紙掃描件、施工方案電子文檔、現狀檢測數據、人物訪談內容,以及對比分析內容,為后續(xù)隧道長期性能評估提供參考。
2015上海十大微信公眾號評選火熱進行中,誰進十強,就差你一票!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關注騰訊大申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