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坦贊鐵路到尼雷爾大橋:中坦兩國站在新“交匯點”
2016-12-15
中新社達累斯薩拉姆12月15日電 題:從坦贊鐵路到尼雷爾大橋:中坦兩國站在新“交匯點”
中新社記者 魏晞
尼雷爾大橋連接坦桑尼亞第一大城市達累斯薩拉姆市區(qū)與資源豐富的基甘博尼半島,是一座雙塔單索面斜拉橋,造價1.6億美元。這座東非最大的斜拉式跨海大橋的建設者,是中鐵建工集團東非公司。
尼雷爾大橋的引橋,恰與象征中非友誼的坦贊鐵路在海灣北側交匯。1976年,同樣由中鐵建工集團參與建設的坦贊鐵路正式移交運營,這條貫穿東南部非洲的交通大干線,穿過高山、峽谷、湍急的河流、茂密的原始森林,成為當時東非交通動脈,為坦桑尼亞、贊比亞兩國乃至周邊國家經濟帶來巨大活力。時至今日,坦贊鐵路仍在運營。
40年前的鐵路與40年后通車的大橋,分別成為坦桑尼亞兩個不同發(fā)展階段的重要標志,也代表了中國企業(yè)參與非洲建設的兩代人。相隔40年,中國與坦桑尼亞站在了新的“交匯點”。
在尼雷爾大橋今年4月舉行的通車儀式上,坦桑尼亞總統(tǒng)馬古富力贊揚中國的建設者為坦桑尼亞提供了精品工程,讓坦桑尼亞人民圓了半世紀夢想。當地民眾更是徒步幾天趕來,只為站在尼雷爾大橋上,好好看一眼這座“東非第一橋”。
盡管尼雷爾大橋只有680米,卻創(chuàng)造了兩個世界之最。中鐵建工集團東非公司總經理謝志翔對記者說,“一最”是橋塔用的是全世界最高的混凝土強度,這只在實驗室做過;“二最”是大橋每一根斜拉索有160束鋼索,此前最高端實驗室也只做到136束。
大橋的建設更是克服了重重困難。中鐵建工東非公司董事長胡波說,大橋項目所在海域地質情況復雜,進場時,整個水面是一個大的深海沼澤區(qū),陷入沼澤就有生命危險。公司的技術團隊是平均年齡27歲的年輕人,他們晝夜穿梭在工地,積極與地方政府、咨詢機構溝通協(xié)調,在建設的1100多個日夜里,他們創(chuàng)新工法200余項,攻克多項難題,施工技術水平和項目管理能力得到國際監(jiān)理公司和咨詢機構的高度認可。“這是坦贊鐵路精神的延續(xù)”,胡波說。如今,中鐵建工集團東非公司已連續(xù)三屆榮獲坦桑尼亞最佳外資承包商獎,打破西方公司多年獨攬的局面。
在施工過程中,中國公司還為當地培養(yǎng)了一大批技術工人。大橋項目的本地工程師拉馬爾告訴記者,“象尼雷爾大橋這樣的斜拉式跨海大橋,我以前只在電影里見過,參與大橋的建設讓我們經歷了很多第一次,受益匪淺。”
據介紹,尼雷爾大橋工程建設為坦桑尼亞創(chuàng)造5000多個就業(yè)崗位,主要人員本地化率達到90%,管理層本地化率達30%。
尼雷爾大橋不但改善了坦桑尼亞基礎設施條件,更激發(fā)了當地經濟活力。大橋的通車,使達累斯薩拉姆擁擠不堪的北岸地區(qū)得到緩解,南岸經濟有望極速發(fā)展。住在海灣南岸的Yusra Haji告訴記者,以前南岸一間5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每月租金大約6美元,尼雷爾大橋建成后,北岸通往南岸的交通時間縮短了幾個小時,許多人從擁擠的北岸搬到南岸生活,房租也漲到了每月約11美元。
如今,在坦桑尼亞經濟發(fā)展的各個領域,都有中資企業(yè)的身影,特別是建筑建材、紡織服裝、信息通信等非資源類領域,中國企業(yè)的比重最大。譬如,由中國通信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坦桑尼亞ICT國家骨干光纜網項目,是坦第一條“國家信息高速公路”,實現了坦商用光纜從無到有的跨越;來自中國的四達時代公司,已在包括坦桑尼亞的16個非洲國家獲得數字電視運營牌照,累計發(fā)展了800多萬用戶,為坦桑尼亞約80%的數字電視用戶家庭提供服務;成立于2012年的陽光集團,僅下屬農業(yè)公司每年在坦桑尼亞采購及出口的農產品總量就達三萬多噸,總值4000萬美元,大大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水平。
根據坦桑尼亞投資中心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中國對坦桑尼亞的直接投資達66.2億美元,是僅次于英國的坦桑尼亞第二大外來投資國。
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呂友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yè)是坦桑尼亞所有外資企業(yè)中創(chuàng)造就業(yè)崗位最多的。據他估計,中國企業(yè)至少在坦創(chuàng)造了20萬個就業(yè)機會,另有40萬人在從事與中國貿易有關的工作。
呂友清說,坦桑尼亞地理位置優(yōu)越,資源豐富,政治社會穩(wěn)定,經濟長期穩(wěn)定增長,國際形象良好,這五大比較優(yōu)勢得天獨厚,非常適合中國企業(yè)前來投資。“如今,中國在坦桑尼亞百姓心中的形象和口碑越來越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