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橋資訊 > 正文
科技部:夯實基礎研究,人工智能將應用到高鐵
2018-03-01 
        

        本報記者周慧北京報道

        2月26日,國新辦舉行科技工作進展與成就有關情況發(fā)布會。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記者從發(fā)布會現(xiàn)場獲悉中國關于人工智能(AI)、軌道交通等領域的最新產業(yè)創(chuàng)新規(guī)劃和進展。

        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要夯實人工智能發(fā)展的科技基礎,部署重大前沿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同時,加快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應用,強化政策法規(guī)方面的研究,深化人工智能的國際合作交流。

        在具體行業(yè)創(chuàng)新方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榮軍透露,在智能高鐵和無人駕駛方面,正在做相應的自動駕駛或者無人駕駛技術研究,希望未來的高鐵能像在家庭影院一樣,人們上高鐵后就會忘記旅途疲勞。

        AI與軌道交通是亮點

        在發(fā)布會現(xiàn)場,萬鋼介紹了2017年中國科技發(fā)展概況,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包括丁榮軍在內的五位科學家介紹了中國科技方面的新突破和改革重點。

        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萬鋼介紹,2017年中國編制起草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各方面反響強烈。規(guī)劃落實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已有知識應用到社會需求的各方面去。

        以人工智能在高鐵安檢方面應用為例,丁榮軍介紹,未來有了人工智能應用,高鐵過安檢人們只要走過去就行。此外,希望未來旅客在高鐵上能有家庭的感覺,可以使用娛樂設施,也能上網(wǎng),甚至一些個人的愛好等都能滿足,包括列車窗戶的顏色,當然這些應用的前提是安全。

        高鐵領域的創(chuàng)新是近年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的一大亮點,丁榮軍介紹,復興號在美觀和舒適方面,與原來的和諧號相比有很大變化,其線路、施工技術水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在列車的穩(wěn)定性、減震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丁榮軍說,過去大家抱怨上了和諧號手機打電話斷斷續(xù)續(xù),這是因為車速太快,信號跟不上,現(xiàn)在解決了這個問題,通訊不中斷。

        發(fā)布會上,人工智能的話題,引發(fā)了現(xiàn)場多位院士的討論。世界工程組織聯(lián)合會候任主席龔克提醒,在人工智能領域要避免盲目性,現(xiàn)在可能有盲目的樂觀和悲觀。此外,應該避免泡沫,不能因為政府支持鼓勵,大家就都做人工智能。當前,要把智能科學的自然科學基儲社會科學基礎都打扎實。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介紹,在人工智能領域,清華大學在跨學科交叉研究中做了大膽改革。為了整合不同院系,針對重大改革所需要的資源問題,2017年清華成立了兩個跨學科的校級層面實體實驗室,和3個跨學科的校級交叉研究中心,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涉及7個院系,包括計算機系、機械系、自動化系、人文系、藝術系等。

        科學研究不能彎道超車

        基礎研究是萬鋼和科學家們在發(fā)布會上談到的關鍵詞。

        萬鋼說,基礎研究、前沿探索是現(xiàn)在要做好的一門大功課。近幾年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快速增長,投資從2012年的499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823億元,增幅達65%。最新發(fā)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是國家對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第一個政策性指導文件,標志著中國正逐步走向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道路。

        萬鋼透露了文件的形成背景,去年全國兩會上,有90多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提出了加強基礎研究的問題,大概有50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相關建議。加強基礎研究作為全國政協(xié)的1號提案,委托科技部牽頭,召開了為期三天的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研究的香山科學會議,其間各位專家所提的建議,逐漸形成了共識,并落實到實際工作當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曹雪濤說,過去對一些基礎研究創(chuàng)新叫彎道超車,這個詞有些局限性,最好是劈山建路架橋,達到別人所達不到的制高點,產生原創(chuàng)性的成果,帶動中國的高新技術應用研究。比如,過去幾年傳染病防控領域,就有很多中國原創(chuàng)的研究。

        薛其坤也表示,目前中國的量子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科學發(fā)現(xiàn)是量子反?;魻栃?,因為發(fā)展了自己的工具,這靠彎道超車是超不上去的,得靠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是另辟蹊徑。

        萬鋼說,搞基礎研究坐十年冷板凳是短的,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坐十年冷板凳一定能出點東西,有些人可能一輩子探索也沒做成功,但這些人的探索都在為下一代人提供基矗

        基礎研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走得越遠不確定性越強,萬鋼表示,在這種情況下,鼓勵創(chuàng)新、寬容失敗,同時又要弘揚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文化,需要全社會支持。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