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2年,著力打造“一個樞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形成“兩層網絡”——區(qū)域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城市高品質交通網絡,在全省率先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到2022年,交通承載能力明顯提高,每年全市新改擴建城市道路90公里以上;綠色出行達到65%;城市道路交通更加通暢,城市交通壓力進一步緩解。
日前,廈門市發(fā)布《島內大提升 島外大發(fā)展交通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列出三年提升計劃,提出了上述目標,且詳細發(fā)布了島內外交通提升三年項目清單。
1 島內交通 品質大提升
推動快速路系統(tǒng)交通組織優(yōu)化,推動成功大道-蓮前路節(jié)點改造工程實施;結合第二東通道、第三東通道項目,開展本島東部快速銜接通道提升規(guī)劃,開工建設新濱海路(第三東通道連接線);打通局部“斷頭路”,完善本島道路系統(tǒng),打造“小街區(qū)、密路網”的微循環(huán)路網,推動醫(yī)院、學校等重點區(qū)域周邊交通改善,提升城區(qū)的路網通達性。三年計劃實施項目15個,道路總長約29公里。
打造機場、火車站、碼頭、軌道、BRT、常規(guī)公交相互銜接的公共交通樞紐,建設軌道3號線南延段,結合軌道交通1、2、3號線站點,推動郵輪城、雙十中學、濕地公園等一批公交場站建設;推動郵輪中心、濕地公園、雙十中學等6個軌道站點銜接至周邊大型公建設施地下空間,構建地上地下多層次、站城一體化融合的綜合交通樞紐。推動湖里、石村兩個大型公交生活生產基地建設,提升公共交通服務品質。
構筑高品質步行骨架系統(tǒng),完善重點片區(qū)立體步行系統(tǒng),推進“人車分離系統(tǒng)”,提升慢行的可達性及安全性。推動萬石山山海步道、狐尾山—文曾路步道等6條健康步道。推動學校、醫(yī)院等人車沖突較為嚴重路段建設行人立體過街設施23座。
在城市老城區(qū),結合學校、公園等設施,進行資源挖潛,適度建設公共停車設施,彌補停車短板;在新開發(fā)片區(qū),開發(fā)完善公共停車設施配套。計劃新增13座,泊位3327個。
2 島外交通 整體大發(fā)展
打造通達全球的國際航空樞紐。將翔安新機場建設為我國重要的國際樞紐機場、國際貨運口岸機場和對臺口岸機場。強化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
構筑銜接順暢區(qū)域鐵路樞紐。加快推進福廈高鐵建設、海滄遠海碼頭鐵路支線建設、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前期和建設工作,推進渝長廈高鐵、昌廈高鐵、興泉鐵路、福廈動車翔安站前期工作。
推動國道324(縱二線)廈漳界至鳳山段、廈門大橋“四改六”、海滄大橋加固工程等開工建設,推動第二東通道、海滄疏港通道、蘆澳路(馬青路-翁角路段)工程、翔安機場快速路北段(沈海高速-翔安南路)等建成通車,推動海翔大道、新舊國道324等道路提升,改善路網安全運行水平。
加快建設環(huán)東海域新城、馬鑾灣新城、翔安機場、同翔高新城等重點發(fā)展片區(qū)主干路網,盡快形成島內外一體化路網格局,加快完善翔安機場、廈門北站、海滄港區(qū)等樞紐,及同安直達本島便捷交通路網體系,實現城市內外交通的高效轉換。
加快軌道交通3、4、6號線建設,同步完善站點周邊公共交通設施。推動杏錦路、集美中心、海滄商務中心、馬鑾中心、翔安行政中心、浦邊等軌道站點周邊公交場站建設,通過開行接駁線路延伸軌道交通服務范圍,提升公共交通覆蓋率。適時啟動慈濟、河南山、鳳崗、新體育中心等公交場站建設。
全面整治改造島外城市道路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設施,實現慢行道路的連續(xù)、通暢、無障礙,并與城市綠道、重要公園廣場相銜接。
統(tǒng)籌利用新改建城市道路、廣場、公園、綠地以及學校、醫(yī)院、體育場館、車站、港口碼頭等公共設施地下空間,布局建設公共停車設施。計劃新增35座,泊位7471個。(記者 康澤輝/文 沈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