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qū)中寨鄉(xiāng)箐腳村觀景臺上,俯瞰納晴高速關鍵控制性工程之一的六枝特大橋,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著。大橋施工完成的主墩挺立山間,雄偉而壯觀。
“六枝特大橋跨越深谷,地形陡峭,地質復雜,氣候多變,常年多霧,給施工帶來嚴峻的考驗。”納晴高速第T10合同段常務副總工周國云說,六枝特大橋主跨徑、橋長在目前同類型橋梁中排名世界第一,墩高并列剛構橋墩高度世界第一,主橋采用的五跨連續(xù)(三主跨)預應力混凝土空腹式連續(xù)剛構梁結構形式為國內外首次使用。
“大橋上構空腹區(qū)上下弦分別采用斜拉扣掛懸澆施工工藝和拉索輔助懸澆拱施工工藝,常規(guī)梁段采用掛籃懸澆施工工藝。”周國云介紹,主橋上部結構為空腹式連續(xù)剛構,采用箱梁截面形式,主墩箱梁共37個懸臂澆筑節(jié)段,空腹區(qū)高度為40.5米,最大梁高15.926米,最大梁段重量約400噸。
除了一橋“三工藝”,六枝特大橋還在主墩承臺采用了大體積砼智能溫控與自動監(jiān)控系統,對砼溫度進行實時全天候監(jiān)控與控制,根據監(jiān)測溫度自動配置冷卻水的溫度及流量,實現混凝土溫度與冷卻水溫度及流量閉環(huán)控制,預防溫度裂縫產生。
基于北斗精準定位的施工精度控制系統,是六枝特大橋精準建設的關鍵。周國云說:“北斗精準定位技術,可實現實時水平精度小于5毫米,高程精度小于20毫米,實現全天候實時測量?;诖思夹g的液壓爬模模板調整、掛籃施工模板調整工藝及扣塔塔偏檢測,建設過程中不受大霧天氣等因素影響,大大提高施工效率,提高施工質量。”
大橋施工中還通過液壓爬模自動同步爬升系統,集成控制系統控制所有機位,實時監(jiān)控頂升千斤頂位移,確保四個面爬模同步頂升。該系統有機位受力均衡、故障率低、可一鍵爬升和安全高效的特點。“扣索及預應力采用自動連續(xù)預緊千斤頂預緊,每一根鋼絞線對應由一個小油缸張拉。系統自動預緊,過程無需人工干預。束內鋼絞線均勻度高,受力一致。”周國云說,扣索及預應力預緊技術能讓工效提高5到10倍。施工使用的自平衡張拉系統除能保證預應力的對稱張拉外,還可實現扣索張拉過程中水平分離平衡,保障預應力施工質量及扣索張拉安全。張拉系統自動連續(xù)多束鋼絞線群錨拉索對稱同步張拉,同步精度達99%。
同時,六枝特大橋修建時在扣錨箱與錨具之間安裝測力傳感器,實時、全天候監(jiān)測索力力值,數據上傳至云平臺實時監(jiān)控。索力變化可追溯,超載報警,為后續(xù)成橋狀態(tài)分析及科研提供基礎數據。
“可視化物理交互系統將各檢測系統、控制系統、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統進行數據交互,實現數據互通,可視化大屏展示,從而實現施工安全及質量的全過程可視化控制。”周國云說,六枝特大橋修建中還通過建立高精度BIM模型,開展全橋工序模擬,減少圖紙中的錯漏碰缺。基于BIM模型開展碰撞整合分析、工程量統計、進度控制、結構及設備實時狀態(tài)監(jiān)控等功能,提高效率及施工質量。
“依托BIM的項目管理云平臺,完成了BIM+智慧工地的一體化集成,實現了基于制度化、數據化、可視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全過程項目管控。”周國云表示,一項項數字化創(chuàng)新技術的使用,為復雜條件下橋梁施工貢獻“貴州路橋經驗”,對空腹式剛構梁橋的推廣具有積極作用。
隨著大橋的建設,橋下的箐腳村也嗅到發(fā)展的機會。
“大橋建成后,我們村想要依托納晴高速六枝特大橋在村里打造漂流、燒烤和釣魚體驗旅游度假區(qū)。”箐腳村相關負責人江來告訴記者,箐腳村沿河而建,優(yōu)質的水質條件多年來一直吸引省內和附近的釣魚者到這垂釣。
談及未來發(fā)展旅游的打算,江來滿臉憧憬:“知道大橋要修建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研究發(fā)展旅游度假區(qū)的計劃,希望建起來度假區(qū),吸引更多的游客走進村子來,為村民增收開辟新路。”(記者 周梓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