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后門橋,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軸線的北部,在地安門以北,鼓樓以南的位置。初名萬寧橋,木結構,后改為石筑,俗稱海子橋。又因在地安門之北,地安門亦稱后門,故稱后門橋。橋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開始為木橋,后改為單孔石橋。
元代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后,為解決漕運,在郭守敬的指揮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運河北上的漕運船只,經(jīng)通惠河可直接駛入大都城內(nèi)的積水潭。而后門橋是積水潭的入口,并且設有閘口,漕船要進入積水潭,必須從橋下經(jīng)過。
該橋在當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鄰皇城,加之景色不遜江南,因此,當時在橋附近商肆畫舫云集,絲竹悅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華景象。后門橋在元大都的建筑設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運歷史的見證。
隨著時間的流逝,京城的水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后門橋一帶失去了盛時的喧囂?,F(xiàn)橋面已鋪瀝青路,僅存兩側欄板,河道已填平建房。至上個世紀末,后門橋橋身下半部已埋于地下,僅露出橋兩側的石欄板,但也毀壞嚴重。
2000年,北京市對后門橋進行了整治修繕,毀壞的橋欄桿按舊樣做了修整,橋洞下和河岸邊的水獸也被原地保留,并且疏通了河道,美化了周邊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