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是巧妙利用地形和流水建成的杰作,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麗江古城建設(shè)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河水先行,先有了河流才有街道、房屋,才有古城。古城北郊黑龍?zhí)兜娜环譃槿?-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河流又分若干條小溪流,臨街穿巷,入院過宅,時隱時現(xiàn),使古城呈現(xiàn)出"家家流水,戶戶垂柳"的景致。
有河就有橋。河水把古城分割成不同的區(qū)域,橋又把這此區(qū)域連成一個整體。據(jù)相關(guān)資料,在麗江古城3.8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有各式橋梁360多座。
古城的橋,有木橋,有石橋,寬窄各異,大小不同。石橋中有單拱橋、雙拱橋,還有條石板橋。木橋中有栗木板橋、弧形欄桿木橋,還有獨木橋。有的栗木板橋歷經(jīng)上百年風(fēng)雨,依然人來人往。
在麗江古城的360多座橋梁中,有的還是建于明、清兩代的古橋。在這些古橋中,最為有名的當(dāng)數(shù)大石橋。這座位于新義街密士巷南段的兩孔石拱橋為明代麗江木氏土司所建,它是麗江古城中河上連接古城東西兩個區(qū)域的主要通道,長10.6米,高2.2米,寬3.84米,拱圈石板并列砌置,拱背上的橫向伏石既加強了橋梁的整體聯(lián)系,又給人以美感。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人踩馬踏,大石橋上的伏石如今光亮如鏡。走上石橋,讓人感受到的是歲月滄桑。
玉帶橋也是明代木氏土司所建,長3米,寬9.6米,因護城河從北、東、南三面玉帶般環(huán)繞木府,此橋如玉帶上的扣飾,故名玉帶橋。因橋型酷似馬鞍,該橋又名馬鞍橋。一般的橋梁長度大于寬度,而玉帶橋橋?qū)拕t遠遠大于橋長。
麗江古城不僅橋多,而且與橋相關(guān)的故事也多。
清代,麗江有一老人,生于1738年,卒于1845年,享年108歲,歷經(jīng)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地方官奉旨為老人樹立百歲牌坊,并將老人所在的村子命名為"仁壽村",在玉河上建一石橋命名為"仁壽橋"?,F(xiàn)牌坊無存,石橋仍在。該橋也稱"百歲坊橋",長8.5米,寬4米,矢高2.2米。明代,此橋為栗木板橋,清代建為石拱橋。
古城里的萬子橋也有一段故事。相傳,該橋由明代一求子嗣的富戶捐建,石料特選砂粒膠結(jié)而成的砂巖,以寓"子孫萬千",故石橋取名"萬子橋"。它是連接麗江七一街和崇仁巷的主要通道,長9米,寬4.2米,矢高2.5米,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
麗江古城的古橋中,最為有趣的當(dāng)數(shù)四方街旁的賣雞豌豆橋和賣鴨蛋橋。
納西人春夏秋冬都愛吃涼粉,而雞豌豆是涼粉的主要原料。古城四方街旁西河上街左的小橋舊時為雞豌豆的主要交易場所,小橋因此而被命名為"賣雞豌豆橋",以方位稱又稱"街左橋"。
鴨蛋也是納西人飲食中不可缺少的家常菜,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納西人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盤咸鴨蛋。與賣雞豌豆橋相對的"街右橋",因舊時城外的農(nóng)戶和商販都在橋上賣鴨蛋,小橋于是有了"賣鴨蛋橋"的稱謂。
麗江古城一座座造型別致的橋,不僅給人們帶來了交通上的便利,還給人們帶來了交易上的便利。以古橋上交易的商品來為古橋命名,體現(xiàn)了納西人的智慧和幽默。古城內(nèi)的大石橋舊時曾是麻布專賣地,因此又稱"賣麻布橋"。
水是麗江古城之魂。橋是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麗江古城獨特的風(fēng)景。
走進麗江古城,沿著潔凈的青石板路,過木橋、石橋,看金色的小魚在清澈的河水里漫游,心靈也會受到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