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社會發(fā)現】曾經的日本橋公園
2012-04-17 來源:新文化報
當你漫步在長春市勝利大街與寧波路的交叉路口時,你是否知道,這里曾有座橋,是滿鐵長春附屬地與商埠地的界橋,叫日本橋。

  日本橋開始是一座木橋,1909年10月開建,1910年7月建成時,橋寬20米、長11.33米,被稱為東斜街橋,車行道和人行道以7寸方木相隔分界。橋面上車行道位于中央,兩側為步行道。橋面兩側設橋欄,橋兩端用方木固定橋欄,在方木上刻有橋名。東斜街橋建成后,加強了附屬地與長春城內的溝通。


 
  到1917年,木橋腐朽嚴重,幾經修繕無法使用。同年9月滿鐵拆除舊橋,于1918年11月建起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單孔拱橋,命名為日本橋。日本橋是架設在頭道溝水流上的第一座永久性橋梁,設計承載能力15噸。橋基用預制樁夯打入頭道溝底,橋的翼壁由橋臺向外呈長方形,并與頭道溝護岸相連。橋面分為車道和人行步道兩部分。車道位于中央,鋪裝花崗巖石板,寬14米,兩側人行步道由混凝土方磚鋪裝,寬2.37米。橋欄高1米左右,位于人行步道外側并與步道平行,表面由大理石裝飾,兩端的四角各有一座燈柱,十分華麗。


 
  日本橋公園因是土丘溝地,不適合建筑。1908年開始,日本人開始平整土地,栽種花草樹木,修繕了園中的原舊農舍,作為滿鐵長春事務所辦公樓,是滿鐵員工集會和娛樂的地方。后位于長春站附近的新辦公樓建成后,這里才改稱“滿鐵創(chuàng)業(yè)館”。

  1909年10月,曾任日本內閣首相的伊藤博文來到東北,25日在創(chuàng)業(yè)館舉行迎送宴會。第二天伊藤搭東清鐵路專車北上,在哈爾濱火車站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公園和創(chuàng)業(yè)館,隨之聞名中外。

  1922年,長春滿鐵附屬地內街路名稱一律“日本化”后,改東斜街為日本橋通,日本人正式興建公園,也就有了日本橋公園。公園呈不規(guī)則四邊形,占地面積約10余畝。正門面臨日本橋通(今勝利大街),門前是石砌的寬大四級臺階,左右兩側是一米多高的青石方形基座,基座上方各有一尊鐵鑄鷹首獅身高張兩翼的司芬斯克巨像。設計完成后,由“滿鐵”沙河口工廠鑄造而成。老百姓一般叫它“鷹虎子”或“望天吼”。公園門口還有專門為游客拍攝照片的流動照相館。公園的四周砌著兩米高的青磚鏤空圍墻,頭道溝的流水,沿公園的南圍墻向東流過。

  1925年秋,日本人局部重建公園內建筑,改建成一幢中國古典式的平房,掛上“創(chuàng)業(yè)館”的匾額。滿鐵創(chuàng)業(yè)館又曾做過滿鐵俱樂部,還曾作為細菌研究所。

  1935年8月,為了適應滿鐵附屬地“商店街”的建設,日本橋作為頭道溝暗渠的一部分被埋入地下,從此日本橋從地面上消失。1943年因修建火車站至東大橋的有軌電車線路,電車軌道就從公園中穿過,從日本橋通折向正東,園內的房舍被拆除了,樹木被移走,公園逐漸荒廢了。到了偽滿后期,園內除三間瓦房和四五株剩下的古榆之外,連草坪都看不見了。

  東北光復后,1946年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日本橋公園更名為廣南公園,公園雖然沒有廢棄,但變成了頭道溝的垃圾場。

  1948年長春解放后,這里曾當過馬戲場,后來拆除了滿鐵創(chuàng)業(yè)館,建成長春朝鮮族小學,并使用至今。

  2010年,當民進長春市委會組織踏查滿鐵附屬地時,曾來到現在位于勝利大街的民族飯店北側一座保存完好的二層偽滿時期的小樓前,通過查找文獻記載和比對老照片,最終確認,就是原日本橋公園正門北側的那座建筑,建筑物的南側即是公園正門。據居住在這里五十多年的李世海先生介紹,他就出生在這里,依稀對公園正門有印象,記得公園門前是石砌的一級級臺階,門的左右兩側,是青石方形基座,基座的上方各有一尊怪模怪樣鐵鑄獸像,長春解放以后獸像還在,小孩子叫它“鐵獅子”。他小的時候,每天放學后,經常和其他小朋友爬到上面騎“鐵獅子”玩。“鐵獅子”具體什么時候沒的,他就說不上來了。

  房友良: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春市歷史建筑保護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作品散見于吉林省及長春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圖書中,先后合作結集出版《百年大馬路》、《長春滿鐵記事》等書。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