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年年柳色,灞橋傷別
2012-07-27 來源:網絡
著名的古籍《史記蘇秦列傳》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戰(zhàn)國時代,魯國有一個叫尾生的人,跟一個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但是,到了約定的時間,那個女子并沒有來,而河水卻暴漲了起來。尾生為了表示不失信約,冒著被河水淹沒的危險也不肯離開,最后競抱著橋柱,被淹死在那里。

  這里,我們不是評介故事里的主人公尾生的表現,而是為了說明我國早在公元前320年就已有了橋梁。

  故事里說的這座橋的原址,現今在陜西省藍田縣東南25公里的藍水峪上。它是一座木柱木梁橋,名叫藍橋。

  藍橋只是史書上的遺跡,它早已不存在了。代替它留存下來的是另一座古老的名橋--西安附近的灞橋。

  灞橋架在灞水上,最早建于西漢,至今已有2000多年,是留存下來最早的橋梁。它最初是木橋,后來歷代都要重修,到隋朝初年修成石梁橋。保存到新中國的灞橋,是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的木梁石柱橋,橋長近400米,有67個孔,各孔的跨長4~7米不等,橋寬7米。

  古代的灞橋之所以出名,除了它的古老之外,還在于它對歷史有過重大的影響。

  中國封建社會的漢、唐時期,關中地區(qū)經濟發(fā)達,文化繁榮。長安是歷代建都之地。長安人送客東行多至灞橋。古書灞橋上記載:"橋邊多古柳,春風披拂,飛絮如雪,贈別攀條,黯然神往。"說的是古代人們的一種折柳惜別的風俗。就是人們送別親人來到這里,折下幾枝柳條相贈,以表示祝愿一路順風的好意。人們在這里送別,總是離情難舍,依依眷戀,因此這座橋又有了個"銷魂橋"的別名,并引來了歷代許多詩詞歌賦。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詞《憶秦娥》中,有"年年柳色,灞橋傷別"的句子,說的就是這里。像這樣吟詠灞橋的名句,還有宋朝詞人柳永的"參差煙樹灞陵橋";明朝人的"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等。詩詞之中總是充滿悲涼的情調。

  今日的灞橋,古橋換新裝,別是一番景象。

  1957年,對古灞橋進行了改建。新的灞橋在原有橋墩石柱上,用混凝土實體墩接高,并將木梁換成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板。新橋長約400米,共有64個橋孔,橋上可容兩輛汽車并排行駛,兩側為行人道。與此同時,和上面的這座公路橋并行,又建起一座16孔的鐵路橋。兩橋成為關中交通動脈,行人車輛往來橋上,絡繹不絕。灞橋兩岸楊柳依舊,保留有唐代的遺風。
上一篇:夫妻造橋傳佳話
下一篇:中國十大名橋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