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烏魯木齊橋——六十花甲的跨越
2015-08-28 

        紅山網(wǎng)訊(記者馬嫻報道)橋依城美,城因橋盛。烏魯木齊,這座距離海洋最遠(yuǎn)的城市從不缺少橋的故事。大大小小的橋猶如一位朋友、伙伴和長者,見證著邊城的點(diǎn)滴變遷。

        古橋新顏歲月故事

        西大橋,城市中最古老的橋,橋齡早于迪化城,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間。在200多年歲月的流轉(zhuǎn)中,變化的,是這座橋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不變的,除了大致所處的地理位置,還有其在完成連接和溝通的使命中留給世居人們的回憶。

        “五十年代的西大橋是個木頭橋;六十年代的西大橋是一座四孔水泥墩子木面橋,橋頭還有一座三觀廟;七十年代,橋的中間開始下垂彎曲,鋼筋都露了出來,大車走在上面可以明顯感覺到橋在顫動;九十年代,西大橋重修,橋面拓寬了,上下行道小汽車并列可走4到6輛,而且橋很穩(wěn)。”

        從木頭橋到石墩木面橋梁再到鋼筋水泥橋,名稱從“虹橋”到“鞏寧橋”再到西大橋,從現(xiàn)代化大橋提升至景觀大橋,今年69歲的市民海陽對西大橋的歷史如數(shù)家珍,他告訴記者,這座橋?qū)ψ约簛碚f,不再是一座“橋”,更像是一位“老伙伴”。

        海陽喜愛收藏近40年,他珍藏的700多張照片中就有一組關(guān)于“老伙伴”西大橋的,“現(xiàn)在川流不息的河灘路過去曾是一條桀驁不馴的烏魯木齊河,到雨季就會暴發(fā)洪水,直到1965年,烏魯木齊市委市政府將烏魯木齊河引入了和平渠,原河道改建為公路,西大橋作為河流橋梁的作用退出歷史舞臺。”

        如今,這條穿城22公里的河段已經(jīng)依靠人類智慧的雙手變成車道,成為首府橋梁的集中帶,珠江路立交、蘇州路立交、燕南立交等21座大小橋梁并排飛架,把天山區(qū)和沙依巴克區(qū)兩大中心區(qū)連成一體,而橋下的河灘路早已修成了連通天山南北的高等級公路。

        此時的西大橋,已不僅僅是一個交通樞紐,它還成為烏魯木齊市的景觀,直至新疆的地標(biāo)之一,橋兩端吊裝的兩個“神獸”雕塑,寓意“佑衛(wèi)世間通衢,永固黎民平安”,守護(hù)著這一方城。

        海陽說,閑暇之余,他喜歡站在西大橋看這座城市,盡管原先的記憶已經(jīng)被兩側(cè)的友好商圈及新華北路商圈所替代,盡管過去的河道已經(jīng)變成車流,但這就是這座城市強(qiáng)勁有力的脈搏,就是發(fā)展,就是這座城市留給自己,留給這一城人的回憶。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wù)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qiáng)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