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琴臺路:相如撫琴文君聽
2015-09-22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在臨邛賣酒一事,震驚了卓王孫及整個臨邛。卓王孫倍感憤懣……

   杜甫曾有詩云:“茂陵多病后,尚愛卓文君。酒肆人間世,琴臺日暮云。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此詩是杜甫晚年在成都憑吊漢代司馬相如遺跡——琴臺時所作,名為《琴臺》。

   相傳,西漢時期,蜀郡才子司馬相如愛上了富豪之女卓文君,兩人在成都生活,就居住在今天成都的西較場到文化公園一帶,那條聞名遐邇的“琴臺故徑”正是為了紀念他們。

   當“窮小子”愛上富家女

   相傳西漢時期,蜀郡成都人司馬相如愛上了臨邛(今邛崍)富豪卓王孫之女卓文君,在琴臺上彈奏一曲《鳳求凰》:“鳳兮鳳兮歸故鄉(xiāng),遨游四海求其凰。有一絕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胡頡頑兮共翱翔。”卓文君隔簾窺聽,為相如之瀟灑風姿與不羈之才所動。然而這件事卻遭到卓王孫的竭力反對,卓文君不畏封建禮教束縛,與相如在一起。憤怒的卓王孫沒有給女兒任何嫁妝和財禮。相如家徒四壁,夫妻倆便開了個酒店,以賣酒營生。

   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褲(即圍裙,形如犢鼻),與庸保雜作,滌器于市中。”如今在邛崍市臨邛鎮(zhèn)里仁街有一口“文君井”,被認為是當年卓文君與司馬相如賣酒的地方。

   在朱飛編著的《四川廣記》一書中,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在臨邛賣酒一事,震驚了卓王孫及整個臨邛。卓王孫倍感憤懣,在叔伯、弟兄的勸說下,他才同意分僮仆一百人,錢一百萬作為給女兒的陪嫁。不久,文君便與相如離臨邛回成都,購買田地和房屋,過著富裕的生活。

   現(xiàn)琴臺路并非當年原址

   話說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生活在成都哪里呢?在明天啟年間修的《成都府志》中有記載:“琴臺,府城西南五里,漢司馬相如宅……嘉慶中學憲陳鎏,建坊于五里鋪路傍,題日琴臺。徑沿小徑,半里許始達琴臺遺址,樹松柏。”

   四川著名民俗學者袁庭棟在《成都街巷志》中解釋,從晉人李膺的《益州記》中關于“市橋西二百步,得相如舊宅”和“海安寺南有琴臺故墟“的記載,大致將司馬相如當年的故居(古人筆下的琴臺也可能就是指的故居)劃定在了今天的西較場到文化公園這一地區(qū)。

   袁庭棟說:“因為漢代市橋的位置相當于明清的金花橋,在今天的西較場東北的同仁路口附近,這一點大致可以肯定。而海安寺相傳是在青羊宮范圍內,今天琴臺路的位置正是在當年市橋的西邊,又與青羊宮相鄰,所以琴臺路的命名應當是有一定根據的。”

   不過,現(xiàn)在成都市區(qū)這條聞名遐邇的琴臺路并非當年的原址,而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大規(guī)模擴建而規(guī)劃的一條仿古街道,正式命名為“琴臺路”。

   “琴臺故徑”名字的由來

   “在十二橋南側,是改革開放之后新建的仿古一條街琴臺路。”袁庭棟說,這塊地原本是清代西城墻外的菜地。1913年開辟了通惠門之后,沿城墻邊修筑了從通惠門到青羊宮的一條小路,名字叫環(huán)城左路。1960年,在被拆除的城墻的基礎位置修成了一條街道,命名為建設路。

   不過,這兩條路的街名都沒有流行,成都人一般都把這條街叫做西門城邊街,所以在1977年又正式更名為西城邊街。在《少城文史資料》中記載,1987年5月對此路進行改造擴建,道路兩側改造為仿古建筑,并于是年9月修建了跨街仿古牌樓“琴臺故徑”,正式將此街命名為“琴臺路”。

   琴臺路全長920米,沿街全部仿漢代風格。街道入口處是大牌坊,頂端懸掛的牌匾上書寫著“琴臺故徑”四字,前后配有“乘興上高臺看玉壘浮云古今多變,閑來泛溪水接草堂遺跡風雅長存”等對聯(lián)。街面全部由青色的漢代畫像方磚鋪就,畫像內容多為鳳求凰故事片段,另有漢代宴飲、歌舞、弋射、車馬出巡等生活圖景。

   如今的琴臺路已經被正式授牌為中國特色商業(yè)街和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范街,后又成為“楹聯(lián)一條街”,變成了成都市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