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歸橋,路歸路,讓補貼與價格分離”
2015-03-12
“如果還是按傳統(tǒng)農業(yè)方式應對現(xiàn)在的‘三農’問題,是沒有出路的。”長期研究農業(yè)經濟學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農業(yè)大學校長柯炳生一現(xiàn)身便成為各路記者“圍獵”的目標,他今年拋出的提案尤為引人注目———我國應放棄以價格支持手段補貼農業(yè),除保留農機具購置補貼,將其他補貼統(tǒng)統(tǒng)調整歸并,按土地面積補貼。
所有國家對農業(yè)都有補貼,我國亦不例外??卤蛴浾呓榻B,我國從2003年開始,建立了農產品四項補貼和價格支持的政策體系。這一政策體系在前些年中,較好地保護了農民的利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我國糧食生產獲得十一連增發(fā)揮了重要保障作用。但時過境遷,隨著外出務工收入的不斷增加,補貼對調動農民積極性的作用顯著減弱;與此同時,我國主要農產品的價格卻全面高于進口產品的價格。“直接后果是導致大量進口,同時國內產品出現(xiàn)賣難,國家?guī)齑娲蠓仍黾樱_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這進而導致國家?guī)齑嫜a貼大幅度增加,不堪重負。”他說。
2014年,我國又開始改革價格補貼方式,在大豆、棉花試點目標價格制度,政府不再直接收購,讓價格隨行就市,再補貼差價給農民。但柯炳生研究發(fā)現(xiàn),試圖通過目標價格來擺脫托市收購造成的困境,也是行不通的,國家財政補貼代價巨大,而解決問題效果并不明顯,甚至適得其反。
“無論是現(xiàn)在作為政策主體的托市收購,還是作為改革方向的目標價格補貼,都是通過行政手段改變價格關系,使得資源的配置不合理。這樣的政策,實際上就是計劃經濟的翻版表現(xiàn),是無法實現(xiàn)資源的合理配置的。”柯炳生認為,要從根本上化解目前的困境,關鍵是要按照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要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fā)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
“這就是橋歸橋,路歸路,讓補貼與價格分離。”柯炳生具體建議道:保留農機具購置補貼,而將所有的其他補貼歸并到一起,建立土地面積補貼,即每個農戶獲得的補貼,只與土地承包經營的面積掛鉤,而與種植的產品和價格無關。這樣的補貼政策,對農民提供了收入支持,不扭曲市場,符合世貿組織規(guī)則,并且操作極為簡單易行。
柯炳生表示,按土地面積補貼不僅補貼效率高,還可以讓市場價格信號指導農民,實現(xiàn)地區(qū)比較優(yōu)勢和國際比較優(yōu)勢,在降低農業(yè)生產成本的同時,更科學合理地調整農產品貿易結構。我國土地面積緊缺,合理的農產品貿易結構是進口土地密集型產品,例如大豆、油菜籽、棉花等,生產其他高畝產或高附加值的產品,例如玉米、蔬菜和水果等。“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這樣的貿易結構會自動形成。”他樂觀地表示,用土地補貼來取得現(xiàn)有的各種扭曲市場的補貼,就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農業(yè)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