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橋又稱老江橋,跨奉化江下游,為寧波市海曙區(qū)通達江東區(qū)之要津。公元823年,明州(今寧波)刺史應彪,鑒于商旅涉江之難,在東渡門外(今橋址附近)造一浮橋,用16艘橋船排成,上鋪2米寬木板,以篾索維系兩岸。相傳建橋時,云中有虹霓映其上,故名“靈橋”。
宋元明清,浮橋屢修,橋船數(shù)目時增時減,護橋纜索或為竹篾或為鐵鏈。民國初,橋船用鐵鏈相連,每船用大鐵錨固定,橋面兩側復加鐵欄桿,東西兩堍置以鐵柵門。1926年8月,奉化江上游山洪暴發(fā),又值東海大潮汛從三江口翻滾而來,浮橋中段5艘橋船連同滯留橋上的10余行人,一齊隨流漂去,東西兩堍行人見狀爭相逃命,復有30余人被擠落江中,除3人逃生外,余皆遭溺死。此后,各界要求將浮橋改成永久性橋梁之呼聲日高。1931年,甬埠人士在寧波旅滬同鄉(xiāng)會支持下,于甬、滬兩地成立“改建靈橋籌備委員會”。翌年,共籌募銀元70余萬元。工程由上海租界工部局英籍工程司茄姆生設計,德商西門子洋行總承包。1936年5月,工程完工,6月27日舉行通車典禮。建成橋梁為單孔三鉸拱鋼結構,長132米,跨度97.5米,車行道寬11米,兩側人行道各寬4.6米。橋面坡度5%,載重等級汽-13。
寧波解放后,國民黨軍隊為阻止人民解放軍進軍舟山,派飛機轟炸靈橋,橋臺中1彈,支梁斷2根,橫主梁斷1根,經組織搶修,仍暢通。1951年4月,寧波市人民政府對靈橋全面整修。1953年又大修。此后,每隔5年整修1次。1994年拓寬橋面。如今隨著寧波經濟的日益繁榮,靈橋上過往車輛川流不息,作為寧波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巋然矗立,傾聽著這個城市的匆忙腳步。
堅固如初的靈橋
如今,75年過去了,靈橋堅固如初,風貌依舊。尤其可貴的、值得人思考的是,當年施工承包商——德國西門子洋行,歷經二戰(zhàn),如今竟仍保存著靈橋施工檔案,前不久還寄來文件,提醒寧波市政當局及時維修。
作者單位:寧波市交通運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