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建筑出奇特 古橋之最薈萃
2012-08-24
潮陽置縣于東晉隆安元年(397年),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如今,境內仍有不少古代橋梁,不但建筑奇特,還流傳著許多故事和傳說。
潮陽最長的古橋,是位于練江下游的和平橋。和平橋全長108.8米,寬3米,屬石木結構,橋分19孔,橋墩基用規(guī)格松木條作筏基,然后用石板筑成菱形橋墩,橋面鋪平板石,建筑嚴謹堅固。
和平古橋為宋代高僧大峰禪師倡建。大峰禪師原名林靈噩,浙江溫州人,宋紹圣二年中進士,曾任紹興知縣。林靈噩學識淵博,精通醫(yī)學、建筑,因不滿朝政腐敗,棄官為僧,在潮陽蠔坪鄉(xiāng)(今和平鎮(zhèn))靈泉寺當住持僧,自號大峰和尚。大峰和尚為當地民眾施醫(yī)贈藥、并倡建蠔坪橋,這位高僧和學者親手繪就大橋設計圖紙,并遠赴福建聘來建橋名匠。宋建炎元年(1127年),蠔坪橋建成,練江兩岸變通途。
和平橋還和南宋丞相文天祥連在一起。據史料記載,宋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抗元,于是年10月來到潮,屯兵蠔坪橋村,文丞相晨昏常到蠔坪橋漫步,其女兒在橋上練武,遺失一把寶扇,鄉(xiāng)民拾后送還,還踴躍勞軍,文丞相深為感動,把蠔坪鄉(xiāng)改名為“和平里”,蠔坪橋便從此更名為和平橋,如今,和平橋頭仍豎立著文天祥手書“和平里”石刻。
潮陽最古老的橋,是位于西臚鎮(zhèn)烏巖村的無水橋。據明嘉靖年間的《潮陽縣志》記載:“唐大顛曾居梅峰寺,筑石梁架兩山之間,稱無水橋。”無水橋在潮汕古建筑中不但年代久遠,且因奇特建筑聞名海內外。橋為南北走向,全由石塊砌成,分為二孔二墩,橋墩四方形,由方石塊砌成,橋面為15塊石板鋪砌,石塊各長5.53米,寬0.56米,橋高19.3米,建筑嚴謹堅固,歷千余年而巍然不動。而更奇特的是,無水橋下的山坑,千余年來未見滴水,縱使暴雨傾盆,山洪暴發(fā),無水橋下的深坑仍然只見坑底怪石,未見水流,此一奇特現象,曾引起有關專家學者關注。據專家實地考證,山坑怪石下尚有深坑暗流,暗流深達10余米,故山洪再大,洪水也不會涌到上面。民間傳說,元末明初,道人何野云(俗稱虱母仙)曾從無水橋下亂石縫隙中向石下暗流釣魚,常有銀鱗金鯉上鉤。傳說并不可信,但無水橋坑底無水,地下有暗流早在明代已有傳聞。
潮陽最具傳奇色彩的古橋是貴嶼橋。橫跨練江的貴嶼橋建于宋大觀二年(1108年),橋長35米,僅有兩個橋墩,分成3孔,橋板由30條大石組成,每條大石板重達5噸多,橋面距離江面10米。當年建筑,在沒有機械施工的情況下,這么重的大石怎樣從10多里遠的小北石運來,又怎樣吊裝在10米高的江面,至今仍是個趣題。大橋故事和傳說引人入勝。相傳明朝嘉靖年間,貴嶼人陳北科在朝任大理寺少卿,告老回鄉(xiāng)在貴嶼橋邊的華美村定居,峽山鄉(xiāng)名卜周不錯曾為陳北科算命,被陳北科戲弄,并將其放在貴嶼橋下浸水。故事詼諧,妙趣橫生,被編成潮劇《周不錯》,在潮汕和東南亞一帶廣為流傳??谷諔?zhàn)爭時期,日寇飛機轟炸貴嶼橋,丟下幾顆炸彈,大橋卻安然無恙,當地民眾稱日機是“蚊叮牛角”。
金灶鎮(zhèn)金溝村境內的“復古橋”,則因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的題名而遠近聞名。復古橋橫跨榕江支流,長僅20米,以6根豎立的石柱為墩。據史料記載,宋代,揭陽人吳遠游(又稱復古居士)中進士,在朝為官,與蘇東坡是好朋友,后因得罪權貴,仕途失意,遂到潮陽灶浦山創(chuàng)建麻田寺,吳遠游見山下小溪無橋,鄉(xiāng)民往返不便,遂倡建橋。其時,遠游聞老朋友蘇東坡被貶到惠州,遂專程前往拜會,并述及在金溝鄉(xiāng)建橋一事,蘇東坡深表贊同,并應遠游之請,親筆題寫“復古橋”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