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平圣堂鎮(zhèn)三山村約3公里的象山腳下,橫跨著一座古代石拱橋,因為它座落在恩平通往肇慶的官道上,所以又叫官路橋,是現(xiàn)今恩平境內(nèi)唯一保留下來的一座官路橋。
春夏之交,小編去現(xiàn)場參觀了官路橋,感受一番古典文明的美麗。
剛踏進象山腳下的一刻,眼前的我,并沒有河流,沒有橋,也沒有如織的游人,四周靜謐得如同幽谷荒野。
我憑感覺,沿著鄉(xiāng)路就勢而行,透過樹木細密的枝條向低處望去,果真,一條蜿蜒曲折、水流清澈的小河驀然展現(xiàn)在眼前,古樸、典雅的官路橋,如蛟龍出海般,在那一瞬間向我奔來。
駐足橋頭,我還真不忍心貿(mào)然踏上橋道,而是懷著敬仰之心,閱讀了橋頭的碑文,了解這一滄桑傳奇的古橋。
原來,官路橋也叫廣濟橋,建于嘉慶十六年,于光緒三十二年重修一次。
路橋為單拱石筑平橋,橋長24米,橋面寬2.8米,橋高9.8米,水面至橋底7.8米,整座橋由180多塊打制精致的巨形花崗巖石塊疊砌而成,單拱跨度為12米。最為驚嘆的是,長達24米的整座古橋,河底竟然找不到一根橋樁,卻能安然于此,經(jīng)歷200多年的時光。
官路橋不僅精湛古典,關(guān)于它的建成,還留下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說清代乾隆末年,恩平有一個貧窮的書生,寒窗苦讀十多年,參加縣試獲得冠軍,被舉薦參加府試。那時候,恩平縣屬肇慶府管轄,參加府試要到肇慶府。但是,當(dāng)時恩平到肇慶府都沒有一條象樣的路可走,只能爬山越嶺,涉河淌水,旅途極為艱苦。這位書生可謂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來到象山附近,不料天氣驟變,電閃雷鳴,狂風(fēng)大作,接著暴雨傾盆。三山河立刻洪水暴漲,足以沒過人頭,書生無法涉河赴肇慶趕考,眼看考期已到,他急得在河邊直跺腳。
正在一籌莫展之時,有一個披著蓑衣的老人家,牽著一匹大白馬走過來。老漢一見窮書生,便知道他一定是趕考受阻礙。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年輕時,也是因為河水暴漲錯過了考期,抱憾終生。
“決不能讓自己的悲劇在年輕人身上重演。”于是,老人家把大白馬送給窮書生,囑咐他現(xiàn)在過河趕路還來得及。
真是雪中送炭,窮書生對老漢的相助十分感激,他騎上大白馬,老漢策馬一鞭,大白馬四蹄騰空,躍過三山河,向官府飛奔而去。
最后,窮書生趕在最后時刻到達考場,并一舉奪魁,后又通過院試、殿試,直至考取了進土,任官昭武都尉。
窮書生擔(dān)任官職數(shù)年后,有了一定的積蓄,衣錦還鄉(xiāng),家里的親朋戚友都勸他將積蓄用來買田置地。
但是他都沒有照辦,原來他早已心中有數(shù),只因數(shù)年前赴考受阻于三山河,后又得到幫助終完成赴考的往事,一直刻骨銘心。于是,他決定拿出自己的積蓄,在三山河上建一座橋,以實現(xiàn)行人來往暢通無阻的宿愿。那個曾幫助過窮書生的老漢,得知他要建橋,十分欣慰,認(rèn)變自己總算沒白幫人。因為那也是他的心愿,苦于能力有限無法實現(xiàn)。他走村串戶,發(fā)動村民群眾,鼎力支持建橋。
據(jù)聞,從開始動工到竣工落成,費時近兩年,在當(dāng)時,這樣的建筑工程艱巨而復(fù)雜。與當(dāng)時恩平其它的頂架駁橋不同,無論建筑結(jié)構(gòu),圖樣設(shè)計,還是建筑工藝,都堪稱恩平古建筑之一絕。
遺憾的是,官路橋的設(shè)計者和建造者并沒有趙州橋、安濟橋等的設(shè)計師那么幸運,人們至今也無法清楚此官路橋的設(shè)計者姓甚名誰。
官路橋的建成,成為當(dāng)?shù)氐囊淮笫⑹???⒐ぶ眨倜駸o不為之奔走相告,據(jù)說當(dāng)時肇慶知府也派官員前來祝賀。清代嶺南詩人徐枝芳還題詩曰:“一河阻隔道難通,巧奪天工現(xiàn)彩虹,滄海曾經(jīng)群策力,橋成官路路西東。”此橋的建成,結(jié)束了這一帶老百姓長期涉水過河的歷史。
美麗的官路橋裝點著周圍的山水,山水更加靈氣逼人,山水烘托著官路橋,官路橋更加古樸迷人!徜徉在官路橋上,尤如置身于一幅田園山水畫,令人心曠神怡。
即將離開官路橋,我仍然感覺對橋的觀賞似乎還欠缺點什么,在依依回望之時,其左側(cè)一條隱于灌木叢中的通往河邊的坡道使我明白了,應(yīng)該往橋下去看看,于是,我半挪半滑地下到溪流處,就著溪邊的卵石中蹲下來,以仰視的角度,將官路橋如彩虹掛在藍天的英姿用相機記錄下來。
習(xí)習(xí)河風(fēng),潺潺流水,啁啾鳥鳴,唯有天籟之音,縈繞在行人的心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