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橋精英 > 正文
戰(zhàn)斗在川藏線上
2014-06-27 
中國橋梁網(通訊員 張麗琴 馬漢宏)6月,晚上8點的西藏林芝,天仍很亮,中鐵大橋局六公司川藏公路通麥至105道班整治改建工程二標項目部的簡易籃球場上,一群小伙子打得正歡,在施工現(xiàn)場忙碌了一天,短暫的休息時間,他們放松得很徹底。離項目駐地幾十米開外,高聳入云的橋梁主塔上,隱約可看到依然在上面作業(yè)的施工人員。

  川藏公路318國道被稱為中國筑路史上工程最艱巨的公路之一,整治改建工程為318國道最后未鋪設油面的路段,該地段屬青藏高原侵蝕切割最強烈地區(qū),地質災害頻發(fā)。飛石、滑坡、塌方、泥石流,這些離我們很遠的自質災害,卻時常伴隨著這些建設者,不平常的施工路段,注定了來這里的每個人,都會有不平凡的經歷。

  不在施工,就在路上

  因為海拔高,這里走路快了,就會有些氣喘,平時走路大家都會盡量放慢步伐以節(jié)省體力。迫龍溝特大橋2號主塔現(xiàn)場技術負責人、小個子的何炳燦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每天要來來回回地在高達6米的主塔鋼筋籠內徒手爬上爬下好幾次,因為鋼筋間隔很密,只能以“爬”的方式進去檢查鋼筋綁扎、模板拼裝等情況,為主塔各節(jié)段澆筑把好關。測量室負責人田云及他的伙伴們,則扛著幾十斤重的儀器,每天要爬上山坡、主塔上等多數(shù)人不會去的地方,對整個工程進行精準而密切地監(jiān)控。

  跟何丙燦、田云一樣,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堅守著中國中鐵安全質量誓言,對施工的每個過程負責。

  王法江是這個項目路基現(xiàn)場施工負責人,路基位于西藏公路“通麥天險”之中,是很有名的飛石路段,14公里內,多處立有“飛石路段,請注意安全”的提示路牌。由于道路整治工程與原川藏318國道部分重合,路基施工部分是來往車輛必經之地,為了保證施工及來往車輛及行人的安全,王法江直接把床搬到路基底部、帕隆藏布江邊上的帳篷里。“里面只能放張床,啥都沒有。老下雨,被子總是濕的”,不僅如此,王法江和他的同事們每天還要順著長約70米、很陡峭的施工便道爬上來,“氣喘得不行,有時需要在中途歇兩、三次,這幾十米的坡,要爬將近半個小時。”他們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堅守了一年之久,目前路基施工已近尾聲。

  一座大橋、一段路基、一座隧道,項目部負責的三項內容,沒有哪一樣讓安質部部長岳陸海覺得省心,他也總在路上,隧道爆破用的炸藥,需要經過申請、領用、押運、入庫等等復雜、繁瑣而細致的手續(xù)及過程,每個環(huán)節(jié)不能出一點差錯,很多時候,他不是在申請就是在押運炸藥的路上,由于路途遙遠、行車不便加上住戶稀落,他常常要帶著泡面,一大早出去,很晚才能回項目部。在安全上,當多數(shù)人把目光放在越來越高的主塔施工,擁擠不堪卻交通繁忙的路基施工上時,岳陸海卻顯得自信從容,“我們的主塔施工作業(yè)平臺,在上面閉著眼走都沒問題,我們做了很好的防護。”

  我們的經理,我們的團隊

  “嘩……”,沒有任何征兆,又下雨了,項目部的同志們習以為常。這里被稱為西藏小江南,一年有半年是雨季。

  項目經理劉榮穿著套鞋,冒雨又去現(xiàn)場了。辦公室里很難找到他,項目部的同志們也習以為常了。作為中鐵大橋局第二屆建橋楷模,劉榮第一次當項目經理,就遇到這么艱難的項目,原本工作就很拼命的他,更是全力以赴,他走路的樣子,都能看出他總在思考問題,這個項目很多技術方案優(yōu)化的思路,都源自于他。 “劉總是一個把工作看得很重的人,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工作中了,是全身心那種。”副總工程師陳軍洋是劉榮的得力助手,他說劉榮的這種忘我和投入,影響了整個團隊,包括他本人。而劉榮卻說:“川藏線整治工程受關注度高,能來的同志,都不簡單。我們團隊那種一心向上,愛企如家,把企業(yè)當成自己的家一樣經營的精神,時時感動著我。”

  劉榮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在澆筑2號主塔時,恰值深夜,當時已經十二點多了,他突然聽到主塔那里傳來“砰砰”的敲擊聲趕過去一看,才知道混凝土輸送泵堵管了,生產副經理、現(xiàn)場調度、技術員等所有現(xiàn)場值班的人員全部參與了搶修,因為處理及時,泵管很快恢復正常,沒有影響主塔的澆筑。如果不是循聲而去,劉榮根本不知道。

  “這不算什么,項目部的事就是我們的事”,工程技術部部長武立冬說,這樣的事情,在這個項目部經常發(fā)生。2013年底,因為散裝水泥供不應求,項目部不得不購入部分袋裝水泥。一次運水泥的車到了,作業(yè)隊因為太忙,抽不出人卸車,情急之下,項目部就在群內發(fā)了條消息:“袋裝水泥到了,請有時間的同志出來卸車。”短短幾分鐘,運輸車前就聚集了十來個小伙子,有相當一部分是項目部的部室負責人。“看到項目部的通知,放下手里的工作,自然而然就跑出來了,什么也沒想。”武立冬說。“當時劉總剛好從現(xiàn)場回來,看到了,二說沒說就加入到卸水泥的隊伍中了,他還穿著雪白的襯衣呢”,董軍回憶,因為任務急,大家顧不上換衣服,甚至還有些同志直接光著膀子加入了進來。卸完車后,衣服上全是板結的水泥灰。“衣服洗不出來了,不能穿,都扔了。”他呵呵地笑著說。那次,他們卸了近二十車水泥,差不多有一千噸。

  “工期本來就緊,作業(yè)隊忙不過來時,我們幫著做一點,他們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現(xiàn)場啊!”當問及為什么不等作業(yè)隊而選擇自己干時,董軍想都沒想的回答,或者代表了這個項目部多數(shù)人的想法。

  每天多想點,成本降一點

  “每天喝一點,健康多一點 ”,相信這句廣告詞大家不陌生。在這里,換成“每天多想點,成本降一點”,則更貼切,成本管理在這里無處不在。

  “喲,又停電了!”

  “不要緊,換電在,馬上就會來的。”

  如果你正在項目部吃晚飯,突然停電了,不用著急,每天的這個時候,這里總會有幾分鐘短暫的停電時間,根據(jù)不同時段的用電量,采用不同功率的發(fā)電機,這招讓項目部的發(fā)電油耗得到大幅降低。“從開始的每度4塊錢油耗,降到現(xiàn)在的每度2塊多錢。”劉榮說。由于地處高原,加上位置偏遠,項目部需要自己發(fā)電,但費用很高。“怎么把費用降下來?”劉榮對機電部門出了道思考課題。機電部在認真分析后發(fā)現(xiàn),采用單一的發(fā)電機,就會出現(xiàn)用電高峰時供不應求,生產不緊時供大于求,造成功率的浪費。最后他們用250、350及500千瓦三組發(fā)電機組,根據(jù)負荷隨時切換發(fā)電機,使發(fā)電量與用電量基本匹配。

  項目部生產區(qū)的場地布置,也是大有文章。碎石場設在項目部負責施工的帕隆1號隧道的出碴口處,混凝土攪拌站設在碎石場旁邊。隧道開挖后的碎石直接進碎石場破碎加工,再進入攪拌站,形成砂石料生產流水線化作業(yè)。原本棄之無用的石碴一點沒浪費,合格的石子全部進入了工程實體中,既降成本又環(huán)保。“這種布置,減少了砂石料的二次倒運,費用也大大降低了。”劉榮說,初步估算,僅出碴石的再利用以及省掉的二次倒運這一項,可為項目部節(jié)省幾百萬元。

  稍微留意,便可以發(fā)現(xiàn)迫龍溝2號主塔塔吊的吊臂特別長,目測都可看出它的吊裝半徑覆蓋了項目部的整個鋼筋加工場,使用頻率非常高。該項目部的加工場,也進行了周密的安排,可實現(xiàn)三至四次的循環(huán)利用,可先預制樁基鋼筋籠,然后預制橋面板,最后存放鋼梁。“橋面板梁估計在7月初預制完,8月份要進鋼梁,在這個空檔期,我們可以投作鋼結構。”劉榮都算好了。根據(jù)工序銜接來部署場地,有限的場地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陳總總在辦公室里比比劃劃,這塊鋼板用在哪兒合適,還用在哪兒合適”,項目經濟師文桂芳說,項目部的很多再循環(huán)的重復利用方案,都來自陳軍洋的大量演算,比如承臺模板用完了,改造一下,成為板面模板;再組裝下,可以用到主塔橫梁施工;接著再拼裝下,最后可以在牽索掛籃施工上,幾乎沒什么浪費。

  “這也是劉總對我們的要求和啟發(fā)吧,只要開動腦筋,總能找到更好的辦法,久了,就成為一種習慣了。”說起自己在技術方案優(yōu)化上的探索,喜歡笑的陳軍洋又嘿嘿地笑了。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